内蒙古恐龙研究取得新进展-新闻中心-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位置信息: 首页 > 要闻动态 > 博物馆动态 > 新闻中心

内蒙古恐龙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9-15 14:49

  2021年夏天,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毛尔图大水沟化石点进行了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处保存有两具较完整的紧邻恐龙骨架(图1)研究人员初步判断具有较大科研价值进行打包发掘。室内修复工作完成后进一步观察确认这件化石来自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属于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为内蒙古丰富的化石资源再添一抹亮色。 

  目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正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院士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工作。本次研究采用形态观察与描述、骨骼数据测量、形态特征矩阵构建与系统发育分析等手段,对这件化石的骨骼形态信息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图2),确定了它在恐龙“家族谱”中的位置,并为揭示恐龙的生态习性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确定,这件标本中的两个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兽脚类恐龙中和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廓羽盗龙演化支,代表了窃蛋龙类的一新属新种。其体长不足1米,有一双长长的后腿,是一种灵巧的小恐龙。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毛尔图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表明这片温和湿润的白垩纪“恐龙故乡”不仅供养了鲨齿龙类的毛尔图鲨齿龙、禽龙类的戈壁原巴克龙以及甲龙类的屈眼戈壁龙大型恐龙,同时也孕育了这样小巧灵活的似鸟恐龙。 

  窃蛋龙类是一类与鸟类关系比较近的兽脚类恐龙,具有十分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筑巢行为。这种新恐龙的发现为认识窃蛋龙类的多样性以及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窃蛋龙类中较早分支的成员主要集中在辽西的热河生物群,较晚分支的成员则有许多出自内蒙古和蒙古国的戈壁地区。本种新恐龙在生活时代和地理分布位置上都介于先前所知的窃蛋龙类较早成员和较晚成员之间,属于过渡类型。因此,这一发现为窃蛋龙类的早期演化历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环,为窃蛋龙类的形态演变、地理扩散模式提供了全新证据。另外化石中还保存了精美的胃石,证明这种恐龙生前和现代很多鸟类一样,也会吞食小石子并储存在消化道中、帮助研磨食物。这些胃石的保存为了解恐龙的生态习性提供了新的见解。 

  目前整体研究已基本完成,论文已投稿至国际知名的英文SCI期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来自内蒙的新恐龙就将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和公众见面了。  

1.化石情况,可见两副关联骨架。

 

2.两个个体的化石骨骼线描图。

 

撰写:
编辑:
初审:
审核:
终审:
附件下载:
网站声明 |联系方式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二环13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蒙ICP备18005174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41号
留言板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