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戈壁的可爱猎手——内蒙古蝶猎龙
发布时间:2024-04-02 09:25
蝶猎龙的家乡
我们今天的主角“蝶猎龙”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音满都呼地区,隶属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后旗。这里地处我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200m,东西蔓延的阴山山脉将内蒙古高原分为南北截然不同的景色,南部水系交错,串珠状的盆地密布,北部干旱少雨,大多为荒漠草原,这一特征在阴山山脉西部的狼山两侧更为明显。狼山南部是富饶的河套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但跨过狼山,来到巴音满都呼地区,你会发现这里不再有高大的树木,只有零零散散的耐旱草本,荒凉贫瘠,地广人稀,有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这里的蓝天和土地在视之所及的遥远处融为一体,却也给人带来另一种壮阔的美丽。
巴音满都呼的地层(图/维勒斯)
荒漠草原和戈壁沙漠交替出现在现在的巴音满都呼地区,这里到处是干涸的土地、风化的岩石。即便自然条件如此恶劣,这里依旧孕育着许多顽强的生命,比如老鼠、兔子、狐狸,还有随处可见的沙蜥以及各式各样的鸟类,生命从来不会向自然妥协,而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征服着环境。距今约8300万年到7000万年白垩纪晚期的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着蝶猎龙。同期生活的还有植食性的原角龙、甲龙,肉食性的驰龙、伤齿龙等恐龙,还有鳄鱼、龟鳖、蜥蜴、蛇等爬行动物,以及真兽和多瘤齿兽这样的哺乳动物。千万年以前,这里生活着大到几米长的植食性恐龙,小到几厘米大的掘穴动物,以及由于沉积条件难以形成化石的各类昆虫等等,足以见得,曾经这里的生态环境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繁荣很多。我们在这里发现了湖泊的细粒均匀沉积、河流的透镜体沉积、洪水的扇状沉积,以及和现在沙漠一样的风成沙丘沉积。这样的沉积组合说明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这里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由湿润——干旱——湿润这样反复交替的变化,在这样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有些物种快速适应,得以演化幸存直至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生动物模样,而另一些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被永远的埋藏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
关于伤齿龙
蝶猎龙隶属伤齿龙科,是一类生活在晚白垩世的近鸟类一个已灭绝的演化分支,换句话说,他们极有可能是鸟类起源的祖先之一。伤齿龙的体型普遍偏小,通常为肉食性,也有杂食性的,他们普遍拥有灵活修长的后肢,说明他们非常善于奔跑,也变相的说明他们大多是优秀的猎手。正如我们开篇所说,这类恐龙也许会颠覆你对恐龙的传统印象。
近年来,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被陆续发现,这些化石是恐龙向鸟类演化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标本同样来自中国——“寐龙”。2004年,徐星院士将一只产自辽宁的伤齿龙命名为寐龙,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熟睡中的伤齿龙,这具化石标本呈现了一个类似于现生鸟类的睡眠姿态,它将头向后伸埋在前肢和身体中间,这种睡眠姿态被认为与保存头部热量有关,因此,科学家推测伤齿龙类为内温性动物,通俗的讲,他们是有温度的,并非像鳄鱼或蛇类摸起来冷冰冰的,他们的手感更接近于猫、狗,摸起来毛茸茸、暖暖的。
另一个关于伤齿龙具有美丽羽毛的证据,同样来自辽宁,同样是徐星院士命名的“嘉年华龙”。早期的研究认为,在非鸟类恐龙中,只有小盗龙类拥有不对称的羽毛,而嘉年华龙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认识。作为伤齿龙的一员,嘉年华龙前、后肢和尾部都长有羽毛,其尾部羽毛更是呈现类似鸟类羽毛的不对称结构,使得它的外形有些类似于长尾巴的大公鸡。
嘉年华龙复原图(图/徐星)
除此之外,伤齿龙的眼眶往往又大又圆,也就是说它们可能拥有萌萌的大眼睛。同时它们的颅骨很大,就脑容量和体型相比之下,它们具有恐龙中最大的脑袋,科学家们推测,它们是同时代生存的最聪明的恐龙。
一只小小的、毛茸茸、羽色丰满,同时又长着大眼睛,既聪明又活泼的伤齿龙,是不是已经满足了你对一个宠物的所有期待?
关于蝶猎龙
说回蝶猎龙,它的正式拉丁文学名为Papiliovenator neimengguensis,属名中的“papilio”拉丁单词译为蝴蝶,而“venator”则是猎手的意思,种名则是根据它的发现地内蒙古自治区而来,直译可以的话,可以称为“内蒙古蝶猎龙”。第一次听裴睿研究员说决定给他取名“蝶猎龙”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这个名字,“蝶”在我们古典文化中就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庄周梦蝶、梁祝化蝶,都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期望,同时简简单单一个“蝶”字又能凸显蝶猎龙轻盈、敏捷而又不失优雅的特征。蝶猎龙的命名文章发表很久之后我才有机会和裴睿聊及起名的故事。他说起初,他对于起名也是十分头疼,比给自己孩子起名还困难,这里面不光有对自己研究标本的感情,还要参考生物命名法则,包含物种特征。一次偶然的观察下,他发现化石标本前部几个背椎的椎弓有着像蝴蝶一样栩栩如生的结构,而这一结构在其他伤齿龙骨骼中从未被发现,是它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伤齿龙的鉴定特征,因此计划他取名蝶猎龙。后来又觉得像它这么小的猎手,或许在白垩纪真的会以蝴蝶这样的小型昆虫为食,总之,在后续的研究中,他越来越喜欢这个名字,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充满诗意的恐龙名字——蝶猎龙。
蝶猎龙背椎上的蝴蝶结构(图/裴睿)
得益于赵祺研究员对该标本骨组织学的研究,通过观察蝶猎龙胫骨和腓骨的生长线和骨密度等特征,我们得知这个小家伙在死亡时尚处于亚成年阶段,虽然它还在生长,但骨骼的生长速率已经明显放缓。同大多数动物幼崽一样,蝶猎龙也有着相对身体而言较大的脑袋和眼睛,有着修长的善于奔跑的后肢,以及象征猎食动物的尖锐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区别于大多数伤齿龙,蝶猎龙和阿尔马斯龙是目前仅有的两个发现于晚白垩世的“短吻”伤齿龙,虽然蝶猎龙的吻部较短,但同其他伤齿龙一样,具有非常多细小尖锐的牙齿。我们根据标本复科学复原了它的骨骼模型,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化石材料没有保存它羽毛和皮肤的部分,所以更为详尽的复原只能发挥大家的想象力了。我相信,随着更多的化石材料被发现,以及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总有一天我们会了解到那个距我们7000多万年前的远古世界的真实面貌。
蝶猎龙骨骼复原图(图/维勒斯)
蝶猎龙复原图(图/王晓东)